• 校长信箱
  • 师生留言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人物·故事

名师有约 | 知名教授 吴进

作者:记者:朱爱鹃 发布:2022-04-20 点击量:

知名教授吴进:潜心育桃李 妙笔著文章

“柳青被称为陕西文学之父,今天比较知名的陕西作家,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陕西文学的三棵大树——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都在不同意义上或者不同程度上受到柳青的影响……”提起柳青,面前这位亲切儒雅的老师侃侃而谈、眼神明亮,他就是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吴进。

吴进,美国俄勒冈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省柳青研究会副会长。曾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现任《西安翻译学院论坛》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陕西作家研究、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专著《柳青新论》获得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第四届陕西文艺评论一等奖;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译著《亲历巨变:一位美国女性眼中的当代中国》获得建国60年优秀图书奖。主持国家和陕西省社科项目多项,发表散文30多万字。

●以梦为马,上下求索

小时候的吴进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那时的书籍不多,更不容易找到,他就到处找,家里的有限藏书读完之后,就向亲戚和同学借,用省下的钱在新华书店租,或者干脆上小书摊……所读书籍以小说为多,如《水浒传》《红旗谱》《苦菜花》《牛虻》等。中学以后,虽是在“文革”时期,也读了《红楼梦》《子夜》《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经典名著,还有必不可少的鲁迅小说……书本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清晰地刻在他的记忆里。他的作文有时会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或登在教室的黑板报上,这些又更加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也从此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

经过“文革”和下乡插队,吴进教授非常渴求能有读书的机会。高考恢复以后他考取了当时第一批大学生,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在校期间,他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拼命地获取知识,并于1982年因学业出色留校从事行政工作。为了心中的“文学”梦,1984年,吴进教授继续到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在学成后回到陕西师范大学,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执教生涯。

1995年,吴进教授赴美留学。他克服人地生疏、年纪大、英语差、经济窘迫等困难,终于有所收获。1998年,吴进教授获得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美国俄勒冈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留学十年,吴进教授进入了一个与以往所学有深刻差别的知识系统,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为后来的研究做好了扎实的准备。

●教人求真,师者仁心

几十年来,吴进教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回想初为人师时的情景,吴进教授一脸窘迫,“我第一次上讲台是87年,一开始上课面对学生,真是非常紧张。”由于没有经验,常常是准备了本来要讲两个小时的内容,结果一个小时就讲完了。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吴进教授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对如何上好课有了深切体会。“上课就是良心活儿”,吴进教授坦言,虽然每节课都投入很多,在各种成绩统计表上也未必能呈现出来,“但是你把课上好了,学生从你的课中确实学到了东西,你自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形式不断涌现。吴进教授表示,当下时兴的各种新式教学活动确实有效果,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吸收应用。虽然他上课使用电子设备不多,还能使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听课状态,就是意识到“用讲课的内容抓住学生”非常重要。“要有充足的资料,要有严密的逻辑,要有精准的表述,要有适当的节奏,要有激情。”“你上课的时候看着学生的眼睛,你就知道你的课讲得怎样。”说到这儿,吴进教授一脸认真,“我很珍惜每一堂课的45分钟。”他不能容忍学生在课堂上说闲话、玩手机甚至是睡觉,但又尽量做到不是简单地制止,而是全力调动所有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吴进教授认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成人,对他们来说,学会自己思考,由事物本身的逻辑推导出应有的结果,这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重要。

●低调内敛,学者风范

喜欢思考的吴进教授,在中学的时候就对《红楼梦》等名著里的人物非常感兴趣,萌生了想要去钻研的愿望,虽然他承认今天看来那种冲动很幼稚,但毕竟是以后做研究的起点。

2006年回国后,吴进教授迅速投入到以柳青和《创业史》为中心的研究活动中。经过多年深耕不辍,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文化中国》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3年他的力著《柳青新论》出版后获得多个奖项,在柳青研究和陕西作家研究方面显示了影响力。

现当代文坛有很多优秀作家,何以对柳青情有独衷?吴进教授表示,最初将柳青作为研究对象纯粹是因为爱好,因为他在中学时代就读过《创业史》,非常喜欢这本书及里面的人物。随着对柳青的深入了解,他自己也受到了柳青人格无形又深刻的影响。柳青是很低调的人,虽然写出了巨著《创业史》,而且扎根长安皇甫十四年,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但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的,不是牺牲而是工作需要,而且一直拒绝媒体的采访拍照和宣传报道。在吴进教授身上,也可以看到这样低调内敛的柳青印记。

谈及做科研的体会,吴进教授表示,做科研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既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又要让学界接受和承认,非常不容易。”对于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科研,吴进教授也提出了一些中肯建议。他认为,要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论文,首先要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做非常充足的准备,而这种“了解”和“准备”又不仅是对这些已有成果的罗列和简单分类,而是要发现那些前人忽略的东西的价值;其次是花时间和精力好好打磨自己的文章。“要从科研中发现乐趣”,而不仅仅是把科研工作当作评职称的敲门砖;题目可以选小一点,但要深入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能发现一个值得你全情投入的课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上个世纪80年代,还在公办高校任教的吴进教授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和西安翻译学院建立某种关系。彼时,西译创“东方哈佛”的字样不时出现在报纸上,让吴进教授觉得“惊世骇俗”。“陕西有很多高校,不要说跟哈佛相比,就是跟北大、清华相比都相距甚远,所以有一个民办院校,说要创建‘东方哈佛’,我觉得气势可嘉。”“老院长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这一点给吴进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正与西译结缘是在2016年。受学校诚挚邀约,并经过实地考察后,吴进教授正式加盟西译,担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院长一职。

“说实话我来西译是有压力的,因为虽然在高校干了大半辈子,但是毕竟没有做过某一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初到西译的吴进教授心怀忐忑。但是,丁晶董事长的一句“别担心,放手干”犹如一颗定心丸,给了他极大的动力,从此他大胆挑起文学院(后来改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重任,一干就是近4年,为学院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使学院在教学(包括日常教学、教学竞赛、教学制度等)、科研、申硕、团队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了蓬勃的气象。

“西译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实际上出乎我的意料。”吴进教授诚恳地说。他注意到,西译的老师讲课很专注,对课堂以及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很强,有自己的风格,也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心理,毫不逊色于公办院校的老师。

回顾在西译的6年时光,吴进教授发自肺腑地感慨“翻译学院对我有知遇之恩”。“陕西的民办学校有很多,知名教授也很多,西安翻译学院专门邀请我到这儿来,我感到一种尊重,所以真的想为翻译学院做一点事情。”言辞朴素,情真意切。

●只争朝夕,功成有我

2019年,吴进教授调任学报编辑部主任。此前,吴进教授曾与几位志趣相投的老师自发办过一份文学期刊《呼吸》。凭着一腔热情,这本双月刊的杂志,从写稿、编辑到校对、审稿,从卷首语到编后语,他和同仁们凡事亲力亲为,义务办刊十多年,乐在其中。这本杂志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学习园地,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

两年多来,吴进教授带领学报编辑部的同事辛勤耕耘,在打造学术含量、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互动上下工夫,充分调动校内老师投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刊物与作者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不断优化学校学术生态,为打造一份高质量的、可以公开发行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实现刊物与作者的双赢而不懈努力。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如海。吴进教授表示,以后也会多写、多约一些高质量稿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愿为学校发展尽绵薄之力。”

●以文化人,点燃梦想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文学青年都有一个“作家梦”。吴进教授谈到,文学是把人类的情感作为欣赏对象去观照的,好的作品会让人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情。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一定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文学作品不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但会使人对生活、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现在的文学生态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吴进教授看来,在这个信息良莠不齐、快餐文化流行以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文学已从小众的欣赏向实用写作转变,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学不需要面向大众。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定的艺术欣赏方式和欣赏层次,但文学依然会以某种精品的方式存在下来。只有有价值的东西,才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喜欢文学的人,虽然未必都会成为作家或从事文学研究,但是能写出好文章仍然很重要。实用性写作也要有比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好文章并不只是对文学而言的。”吴进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对于如何学好文科,吴进教授也给出自己的建议。“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想多写。”他说,要能够坐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手机时代,既要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读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更要读一些比较严肃的文章,读一些精品,读一些经典。吴进教授强调,有些作品要泛读,有些要精读,尤其是名人诗词或者经典理论著作,要读到非常熟悉的程度,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应用自如。不仅要多读,而且要多想、多练,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深入思考,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使脑子出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思想火花就会迸发出来,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大有作为。吴进教授认为,西译的学生都很聪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表现的风格也不同。”比如,文学类的学生比较安静和内向,艺术类的学生则灵活、乐于呈现自己……“我们翻译学院是出人才的,他们都是朝气蓬勃的人,都很有想法”。吴进教授深情寄语青年学子:志存高远,重在当下。只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