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著名汉学家、翻译家James Trapp(蒲华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其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翻译经验,来西译为众多翻译爱好者呈现了一场关于《诗经》译介的学术盛宴。英文学院师生代表聆听讲座。
活动伊始,英文学院翻译系主任罗飞教授系统梳理了蒲华杰教授的学术成果。蒲华杰教授曾担任伦敦大学孔子学院中文语言课程推广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简史》英文版翻译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中均有卓越贡献。
在历时三小时的深度解析中,蒲华杰教授以考古学家的严谨、语言学家的敏锐和诗人的情怀,层层剥解这部传世经典的译介密码。通过梳理《诗经》从周代采诗官的原始采集,到秦汉经学家的整理注疏,再到当代多元阐释的千年流变史,他特别强调:“译者必须成为时空旅行者,既要读懂青铜器铭文的温度,也要听懂竹简帛书的韵律。”
针对《诗经》翻译的三大困境——韵律再现、意象转码与名物考证,蒲华杰以《关雎》为解剖样本展开精微分析。在韵律维度,他对比James Legge(理雅各)注重学术规范却失之板滞的散体译法,Arthur Waley(韦利)诗化处理导致的语序重构,最终呈现自身“以英诗格律重构周代歌谣节奏”的解决方案。当论及“荇菜”“雎鸠”等名物考证时,蒲华杰分享了自己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古代文献进行考证,从而合理推测其含义的经验,凸显出翻译古典文献时深入研究词汇的必要性。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蒲华杰分享了其独创的“意象转化法”:通过构建三维心理图景,将“参差荇菜”解构为视觉(青碧)、听觉(水声)、触觉(流波)的多维感知系统,再以目的语进行艺术重组。这种将认知语言学与文艺美学相结合的译法,为古籍翻译开辟了新范式。
讲座尾声,蒲华杰教授向青年译者赠言:“翻译《诗经》不是解码古代字符,而是在人类情感共鸣处架设桥梁。” 本次研讨会通过蒲华杰教授构建的“意象转化法”,不仅为《诗经》翻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突破,更以实践范例证明,精准的典籍外译既能保留中华文化精髓,亦能激活跨文明对话潜能,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全球传播注入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