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毕业的王勃,因为被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老院长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创业精神感染,选择了留校工作,成为艺术学院一名普通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3年来,看着每一届学生一步步成长,步入社会,之后成家立业,对当老师的王勃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为了对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方便交流时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王勃会关注当下很多学生喜欢的东西,争取与他们的模式同步。因为天天与学生在一起,王勃感觉自己也越来越年轻了。在王勃看来,要作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他认为,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其实还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疫情期间,辅导员入住公寓后,王勃除了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班务工作以外,还负责东八公寓一二层楼近170个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工作。为了活跃封闭期间学生的宿舍生活,王勃根据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会组织一些线上活动,比如:录制抗疫主题的小视频,设计手绘海报或者电脑软件,创作一些为西安加油、为西译加油的艺术作品,凝聚师生们共抗疫情的力量。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不同形式为西安抗疫助威呐喊。作品完成后,艺术学院在微信公众号上及时作了专题推送,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学生们纷纷点赞转发,家长们也给予了不少称赞。通过开展此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封闭期间的宿舍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凝聚了抗疫的青春力量。
除了每天组织学生开展核酸检测,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外,王勃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一天,王勃正在东八公寓值班,有个学生突然过来找他,说自己很难受。王勃一听,以为他是哪里不舒服,焦急地问他“怎么了?”学生说他“想打架”,王勃立马感觉情况不妙,意识到他是在宿舍封闭了几天,感到憋闷了,赶紧跟其他几位值班老师一起安抚他。王勃说,“听说你歌唱得特别好,给我们唱几首如何?”学生听完,立即开始了他的表演。只见他载歌载舞、动作丰富,唱腔饱满、感情充沛,一会唱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唱流行歌曲,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一首唱完接着下一首。两三个小时后,学生的心情特别舒畅,唱累了的他高高兴兴地要回宿舍了。王勃告诉他“不用烦恼,我们都在隔壁,24小时都有人,如果你感觉难受,随时可以过来找我们”。王勃说。原来,这个学生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平时表现能力特别强,不仅可以原创音乐,还可以自己演唱,以前老师们也都听过他的歌。“这个学生的情况我们也了解。所以,看着他把那些不良情绪都释放出来后,我们也就放心了。”王勃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把这段抗疫经历写成一首歌,希望能够传递西译学子昂扬向上的正能量,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住在公寓的这段时间,王勃感觉跟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以前虽然每周也会在公寓住一次,但这段时间再去学生宿舍,他感受到学生们对他更热情、更亲切了。“学生们都知道,我们值班的时候在公寓住,不值班时就睡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我们去看望他们时,有好吃的、好喝的,他们就会拿出来给我们,然后真诚地说一声‘老师辛苦了!’”。王勃一脸幸福地说。疫情期间,很多家长也都发来信息,表示把孩子交给王勃很放心,并贴心地提醒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让他感到心里暖暖的。王勃认为,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肯定,是他十几年如一日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逢年过节时,学生们发给他的问候信息,就是他的最好礼物和精神慰藉。
其实,把学生当孩子的王勃也是一个7岁男孩的父亲。当日,接到封校的通知后,他意识到了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却第一时间收拾铺盖卷和洗漱用品,选择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他说,“我带了近170个学生呢,他们虽然成年了,毕竟还是孩子。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陪伴。”虽然跟儿子不能天天见,但他也会每天抽出时间跟儿子视频通话。他说,因为平时自己工作忙,孩子早已经习惯了,也非常理解他。家里的事,也一直是爱人和岳母在照料。老人头疼脑热的时候,他往往也因为工作无法陪在身边照顾,谈及这里,王勃一脸内疚,“非常感谢家人的辛勤付出和理解支持,我才可以安心工作。”
这就是王勃,一个普普通通的西译人。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早已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译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深深地融进了血液里。他说,今后他也会继续履行好一名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家长的期望。

与公寓老师交流工作

摸排公寓学生信息

记录工作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