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共话文明互鉴 擘画“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新篇章——西安翻译学院举办2025年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辛波 刘梦琦 鹿艳 来源:品牌传播部 发布:2025-05-11 点击量:

5月10日,由西安翻译学院与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指导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隆重开幕。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孟昭毅、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胡燕、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王廷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李伟昉、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副会长郝岚、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黎跃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长张金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陆航、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王利晓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深入研讨,共绘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新篇章。

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国际学术平台

崔智林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西安翻译学院以“传承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在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依托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等平台,创新培养出一大批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更积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崔智林强调,文化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

胡燕在致辞中首先宣读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对此次研讨会的贺信,并强调,西安翻译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化平台优势,为跨文明对话搭建桥梁;陕西省民俗学会始终秉持学术担当,在区域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协同创新模式;中国民俗协会始终高度重视合作创新。近年来,三方共同在非遗保护传统节日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研讨会也标志着三方合作迈入新阶段,为新时代民族学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张金高在致辞中表示,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国家文化大省,始终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陕西省社科界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揭示了丝路艺术融合的深层逻辑,为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张金高进一步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丝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为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做出积极贡献。

杨钊以终南山为文化原点展开致辞。他指出,这座承载“寿比南山”人文理想的中华祖脉,既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关学圣地,又见证着佛教六大祖庭的禅灯传续,更留存着道教三大祖经之一《纯阳真人浑成集》的千年墨香。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承命题,杨钊提出“四化建设”方略,力图实现陕西民俗文化从“文化高原”向“学术高峰”的跨越。

王利晓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提出,作为横贯欧亚的文明纽带,今日的丝绸之路早已突破地理范畴,化身为一座联通古今、融通中外的“理念之桥”。王利晓表示,本次研讨会以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众多知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民俗艺术等跨国别、跨区域的文化交流议题,深入阐释前沿动态,分享真知灼见。

多维度议程设置,碰撞学术火花

此次研讨会涵盖主旨发言、分论坛研讨、教学实践成果展演三个板块。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戏剧交流”“翻译视角下的民俗文化传播”“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分享前沿成果。

分论坛聚焦“中外文化与文学”“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融合”三大方向,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互鉴的核心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对话。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们共同欣赏了大型文化舞蹈《终南赋》。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致闭幕辞。他首先代表西安翻译学院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驼铃古道上商队往来的轨迹,更是人类文明交融共生的精神图谱。郭炜强调,此次研讨会突破学科边界,不仅全方位展现了丝路沿线文化演变发展的复杂多元,更让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走廊”。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将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起点上,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承。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致辞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胡燕致辞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长张金高致辞

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主持闭幕式并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

分论坛研讨环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