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跨越文化的追梦者:德国留学生熊雪洋的蜕变之旅

作者:王丽凤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2025-05-06 点击量:

熊雪洋,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德语专业毕业生,通过学校“3+2”项目赴德国深造。从西译课堂到德国校园,她以语言为桥,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完成自我蜕变。

德语启航,在西译拓展国际视野

“大一的迎新活动就像一扇打开的窗。”谈及在西安翻译学院的学习生活,熊雪洋仍记得在迎新活动中与五湖四海同学畅谈家乡文化的那个夜晚。这种多元氛围点燃了她对跨文化交流的热情,而德语专业系统化的培养更让她意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在董琦老师的课堂上,她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密钥:“董老师总说‘语言要活在真实场景里’,她组织的德语角、模拟商务谈判,让我们敢开口、会思考。”正是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正是这种外语浸润式的教学环境,推动她在大三时毅然选择赴德国留学深造。

在西安翻译学院上学时,学校记老师引领熊雪洋用公益拓宽人生维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经历,教会我用平视的眼光看世界。”作为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青协成员,熊雪洋在支教中领悟:“生命的韧性远超想象——那些孩子教会我的,比我给他们的更多。”

破茧成蝶,在德国重塑独立人格

“德国教授递来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清单。”谈及中外教育差异,熊雪洋用“自主性”作为关键词。她回忆第一次面对德国课堂的研讨任务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追问”的模式曾让她无所适从。但正是这种挑战,让她学会用时间管理矩阵规划学业,用批判性思维拆解问题,引领她在多元文化中不断突破自我,锤炼出肚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到现在,即使她一个人在德国工作,也能轻松应对遇到的所有问题。她表示,这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享受当下的坦然心态。

文化差异的碰撞同样深刻:“德国人精确的时间观念,让我重新理解‘尊重’的含义。这种对规则的敬畏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是留学带给我的精神财富。”现在的熊雪洋时间观念强,做事谨慎认真。她表示,这样的做事风格与生活态度,让自己一生受益。

对话未来,给追梦者的成长指南

当记者问及她对于学弟学妹的建议时,熊雪洋略有思考后,给出了三点切身实践后的实用建议:(一)把语言种在土壤里。在校期间多参与模拟联合国、国际文化节、大型国际会议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外语“活”起来。(二)提前培养成人思维。通过担任班干部、参加竞赛(如她获奖的德国国情知识竞猜),锻炼抗压能力。(三)留学不是目的,成长才是。建议明确职业目标后再选择深造方向,会更利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展,她本人目前正朝跨国物流领域发展,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贸易使得跨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采访中,熊雪洋多次提到我校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众多老师提及的“成为文化交流的摆渡者”的寄语。从宣传委员到留学生,从青协志愿者到留德工作,她正以语言为桨,在文明互鉴的长河中划出自己的航迹。正如她所说:“真正的翻译不止于文字,更在于心灵的理解与共鸣。”这份跨越山海的成长答卷,或许正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佳注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