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工会、关工委始终将教职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学季伊始,以“童心筑梦·共育未来”为主题,精心策划面向教职工子女的系列教育活动,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创新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近日,在译苑环保生活馆举办的绘本研习活动,以经典故事为载体,为教职工子女呈现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成长教育课,彰显了高校在教职工家庭关怀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双重责任担当。
精准服务,聚焦教职工子女成长需求
作为高校“暖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精准对接教职工家庭的实际需求,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课后教育、假期陪伴等重点问题,以“绘本研习”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打造“家门口”的成长课堂。
绘本研习活动突破了传统托管服务的局限,将思想引领融入趣味教学。通过建立教职工志愿者服务队,开发系统化的课后活动课程,既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又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八小时之外",实现了服务职工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价值。
活动现场,孩子们在教职工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沉浸式体验集体协作的乐趣,有效缓解了教职工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子女的焦虑,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经典赋能,绘本故事诠释集体主义精神内核
本次活动聚焦德国作家克尔斯汀·雪纳的绘本《我有一堆超强大的朋友》,通过“动物伙伴齐心协力救助河马”的暖心故事,以艺术化表达传递“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故事中,长颈鹿、斑马鼠、刺猬、小老鼠等角色跨越体型差异,以各自特长协作完成救援使命,生动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主义理念。
这一叙事不仅契合儿童认知特点,更为教职工子女树立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集体主义典范,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沉浸体验,互动教学激活集体主义认知转化
活动现场设置“角色代入式”互动环节,引导教职工子女思考“如何帮助困境中的伙伴”,激发其主动思考与情感共鸣。孩子们踊跃发言,提出“发挥特长、分工协作”等方案,将抽象的集体主义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指南。
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设计,使孩子们在角色代入中领悟到个体与集体如螺丝钉与机器的关系,每个成员的独特价值都是集体力量的源泉。通过沉浸式体验,集体主义精神从理论认知升华为行动自觉,为教职工子女未来融入集体、服务社会奠定了认知基础。
家校协同,绘本教育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关工委主任王小惠在总结中强调,绘本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珍藏的中外经典绘本资源库涵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为教职工家庭提供了优质内容供给。
学校倡导教职工利用“5分钟亲子共读”的碎片化时间,以绘本为纽带实现家校协同育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契合教职工家庭场景,构建了“学校引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生态,为教职工子女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长效保障。
创新实践,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答卷
此次活动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以经典故事为纽带,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教职工子女成长关键期。孩子们从绘本中领悟“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智慧,从动物伙伴协作中看见自身价值,集体主义精神在童真世界里生根发芽。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契合儿童认知规律,更彰显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动作为:在价值引领方面,以国际视野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教职工子女塑造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方法创新上,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统一,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在资源整合中,构建“学校-家庭-教职工”协同育人网络,形成长效育人合力。
从"小绘本"到"大思政"的创新实践,西安翻译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新路径。这种将教职工关怀与子女教育相结合、将国际资源与本土智慧相融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衔接的模式,不仅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范式,更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服务教职工、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在这片教育的试验田里,集体主义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西译创新教职工子女思政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