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四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西安翻译学院隆重举行!
日期: 2025-06-18 信息来源: 品牌传播部 英文学院 点击数:

编者按:以学者智慧为桥,共筑文明互鉴新时代

第四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汇聚了32所高校的50余位权威学者、外事精英与行业领袖,其规模与深度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界对时代命题的集体回应。与会专家以“文明互鉴·翻译传播”为轴心,直面人工智能颠覆性冲击与国家战略迫切需求,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锐度与实践厚度的思想交锋。论坛深刻剖析了当前翻译生态的核心矛盾,其辐射力远超学术范畴:其一,重塑教育范式,为学科跨界转型提供方法论;其二,赋能文化传播,为技术应用划定人文边界;其三,服务国家战略,为对外叙事提供历史镜鉴。西安翻译学院连续四年搭建这一学术平台,其展示的翻译技术创新与产教融合成果,正是“外国语·中国心”理念的生动实践。论坛形成的“陕西方案”与“中国智慧”,不仅为院校提供可复制的培养范式,更通过推动政产学研协同,构建起语言能力、文化自觉与数字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生态,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筑牢根基。当文明互鉴成为时代命题,学者们的思想碰撞正转化为破译文化密码、联通世界的磅礴力量。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中国以翻译为舟、以人才为楫,向世界传递文明底色的庄严宣言——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文精神,于变局中开辟新局,为人类文明百花园注入活水清泉。

2025年6月14日,由中国翻译协会指导,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西安翻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西安翻译学院祖诒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文明互鉴·翻译传播”为主题,聚焦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核心议题,我国翻译领域权威专家,来自32所高校的50余位研究学者,外事、媒体界和高校师生代表参会,共同探索国家战略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西安翻译学院教科研成果展

论坛正式议程开始前,与会专家集体考察了西安翻译学院教研创新成果主题展览。本次展览系统呈现了该校在跨学科领域的突破性探索,涵盖翻译技术研发应用、语言文化理论深化、教学模式迭代升级以及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四大维度。这些实践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中的前瞻性布局,更通过可视化呈现方式,为参会学者提供了具象化的研讨案例与学术启发。

开幕式

开幕式上,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高进孝、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与西安翻译学院理事长丁晶分别致辞,从文化基因、产业需求变革、办学使命担当等多个维度,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奠定了基调。开幕式由西安翻译学院校长崔智林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高进孝致辞

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高进孝在致辞中深刻剖析陕西的文明基因与时代使命。他明确指出,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陕西在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中具有独特优势。面对技术革命与国家战略需求,亟需构建语言服务体系破解文化“走出去”瓶颈。他特别强调,本届论坛需立足丝路文化底蕴,探索翻译教育变革路径,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输出兼具地域特色与国家高度的“陕西方案”与“中国智慧”。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致辞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邢玉堂直指行业痛点。他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当前翻译行业面临双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AI技术冲击传统翻译模式导致人才供需错位。对此,他提出三维破解路径:一是强化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开发定制化课程;二是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坚守”培养模式,避免译者“创造性流失”;三是加快师生数字素养升级,回归翻译作为“文明对话”的本质使命,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西安翻译学院理事长丁晶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理事长丁晶回顾学校近40年办学历程时,以数据化成果凸显办学实力:学校开设7个语种,实现多学科交叉滋养,累计培养数万名国际传播人才。她强调,在全球数字化深度交融背景下,论坛连续四年举办的核心目标,是汇聚政产学研智慧破解文化国际传播难题。本届论坛聚焦AI伦理、非遗译介等前沿议题,旨在形成可落地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校企合作范式,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

西安翻译学院校长崔智林主持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十八位学界权威专家聚焦翻译在国家话语权构建中的核心使命,专家们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翻译生态的重塑效应,提出强化“国情、语言、传播”三大专业意识,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数字素养与国学底蕴融合,并通过区域国别精准化研究破解“传播失语症”。面对技术革新,论坛达成关键共识: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未来需以人机协同模式筑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根基,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智慧方案。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发言

黄友义局长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译者已成为突破跨文化传播壁垒的核心力量,必须通过强化三大专业意识构建新时代传播范式。他指出:在全新国际传播语境中,译者需系统建立国情意识、语言意识与传播意识,形成三维联动的专业能力框架。具体实践中,精准把握中文原意的实质内涵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前提基础;据此选择最恰当外语表达构成关键转化环节;同时必须深度考量外国受众文化背景,实现从“翻译文本”到“传播效能”的升级跃迁。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发言

陈明明大使指出,AI翻译虽显著提升翻译效率,但始终无法替代人类译者的核心作用。发言通过深度解读领导人演讲中大量运用的文化隐喻案例,揭示AI在处理复杂修辞时的根本局限。研究发现,当涉及“跨文化交流障碍”时,AI仅能完成字面转换,而人类译者凭借文化理解力与语境判断力,才能精准传达隐喻背后的深层政治智慧与文化内涵,真正实现“达意传神”的翻译目标。

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新教授发言

蒋洪新院士基于《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湖湘经典丛书》译介实践,发起对翻译教育的人文性批判。他指出当前教学存在“技术依赖症”强调翻译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实践淬炼。中华典籍对外翻译是承载民族复兴使命的战略性工程,需通过系统性实践培养高端译才。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仲伟合教授发言

仲伟合校长通过实证案例阐释语言服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以“中国制造”海外形象调研数据为据,提出3C建构模型。他指出,在全球深度互联背景下,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核心要素,亟需通过语言服务实现创新性建构。

教育部长江学者彭青龙教授发言

彭青龙教授指出,在全球百年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的背景下,外语学科正迎来关键转型期,其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文明互学互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要通过确立特定区域国别战略视野,深度融合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构建交叉渗透、专精合一的研究新范式。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党争胜教授发言

党争胜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AI翻译虽能解放译者于繁重的简单工作,但对需要人类智力应对、社会文化知识解读及创造力解决的翻译难题,其本质仍是人类译者的能量加持者而非替代者,尤其无法取代经思想文化熏陶和专业训练的高端译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启龙教授发言

王启龙教授主张拆除学科藩篱,推动数字素养与国学功底融合培养。外语学习作为跨文明对话的基础将长期存在,但传统外语学科亟待转型;同时翻译行为不会消失,而传统翻译模式必须主动适应AI技术革命。未来唯有通过守正创新、自我革命与时代同步的深度变革,外语与翻译领域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技术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教授发言

袁小陆教授表示,在当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翻译传播的本质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国家意志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深度结合。他着重剖析了翻译传播承载的双重使命:在战略层面,需肩负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时代任务,通过技术、人文与战略资源的系统整合,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实现精准国际叙事;在文明层面,既要译介中国治国理政智慧与文化精髓,又需汲取全球文明成果,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促进文明互鉴。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李新烽教授发言

李新烽教授通过剖析美国从大西洋沿岸英属殖民地发展为超级大国的历史轨迹,揭示了大国崛起中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核心规律。这段跨越三个世纪的历程不仅是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崛起史,更是国际话语权自主建构的典范。他认为国家实力虽与国际话语权紧密相连,但并非必然转化要件,历史证明国际话语权本质是在国家实力根基上的战略性自主建构。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语言服务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发言

王立非教授指出,国家语言服务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与服务供给的总和,涵盖语言政策制定、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机构协同、服务体系完善及发展环境优化八大核心要素。要加强人才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三种精神素养与专业实践、技术创新、跨文化传播三种核心能力培养,同步完善智能语言服务学科体系。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黄建友教授发言

黄建友教授通过对X平台10个典型谣言案例进行话语社会学解析,系统揭示社交媒体谣言的三维竞争机制。他强调,该发现不仅为优化平台反谣言策略提供操作空间,更警示须充分认知谣言在社会现实生产再生产中的杠杆作用,将应对谣言安全挑战纳入国际舆论斗争战略框架。

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春燕发言

针对行业热议的“译员是否会被机器替代”及“人机合理分工”核心议题,邓春燕指出语言桥集团创新推出双轨并进战略:通过打造AI系统与专家系统两大支柱,双向赋能语言服务生态链——着力推动AI系统向智能化深度进化,同步强化专家系统的可靠性壁垒。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华教授发言

王华教授深入剖析全球化语境下我国面临的“播失语症”困境,提出以区域国别研究的精准化思维为破局关键。他指出,要重点构建国际传播翻译人才定向培养新路径,从战略高度打通跨文化传播堵点。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蒲华杰发言

蒲华杰深度剖析了西方社会对真相与虚构本质的态度变迁,尤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构当代认知范式;同时通过对《红楼梦》与《爱丽丝梦游仙境》两部经典作品的历史理念回溯,揭示了跨世纪文化文本中真理观念的恒常价值。

四川外国语大学刘玉梅教授发言

刘玉梅教授强调,教材作为教学实现的根本依托,兼具“教本”与“学本”的双重属性,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程中承载着重大历史责任。教材体系与内容体现国家意志并属国家事权,外语类专业必须坚持以“三进”为引领,将教材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进,通过重塑外语教材内容与教育资源库,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三重跃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光武教授发言

冯光武教授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翻译专业需以积极姿态迎接AI时代。他强调,翻译专业历来在质疑中成长,面对AI浪潮更须抛开技术恐慌,通过固本培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坚守专业本质中开辟新局。

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副教授发言

韩林涛副教授聚焦大语言模型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以 “中缅应急语言服务系统”研发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大语言模型赋能跨境语言服务效率提升的业务逻辑。他强调,人机协作模式将是破局关键,通过人类专家与AI系统的优势互补,可推动智能语言服务向精准化、专业化、伦理化方向持续进化。

西安交通大学王宏俐教授发言

王宏俐教授指出,作为中国主要英语新闻媒体,《中国日报》的生态报道不仅承担着传递环境信息的职责,更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观的战略使命。她认为,通过精准配置语篇资源强化中国生态叙事的国际接受度,既可以推动环保政策的落地实施,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了中国智慧。

主编论坛

2025年6月14日晚,第四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主编论坛在西安翻译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终南厅举行。本次论坛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和平教授主持,五位权威期刊主编聚焦学界关切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度互动。

在回应人工智能对翻译伦理的挑战时,《中国外语》常务副主编常少华强调学术研究需强化问题导向;就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难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建言以数字人文重构翻译理论体系。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结合产教融合痛点,呼吁建立校企协同的评价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针对文化自信培养命题,主张将国学素养纳入人才核心能力框架;《中国翻译》副编审张浩则就学术研究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强调“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的迫切性。论坛通过集中回应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矛盾,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期刊界的学术引领与实践方案。

分论坛发言

6月15日上午,分论坛专家学者围绕“技术赋能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改革”“‘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与人才培养”“翻译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调适”“翻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等多个议题展开研讨。分论坛的多元议题设计既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又为外语学科跨界融合与翻译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

本届论坛在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中圆满落幕!闭幕式由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教授主持,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教授致闭幕辞。武忠远教授高度肯定了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跨文化能力提升”、“新技术赋能外语教学与国际传播”等焦点议题展开的智慧碰撞。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致辞

武忠远表示,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深刻演变,亟需培养具备扎实外语功底、深厚人文素养、通晓国际规则、并能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些前瞻性思考和建设性建议对于推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他强调,西安翻译学院作为论坛承办单位,将继续发挥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积极推动论坛成果转化,致力于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携手全国同仁共同探索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西安翻译学院袁小陆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教授宣布:第五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将于2027年隆重举办。诚挚邀请和欢迎全国范围内关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同仁专家学者届时齐聚一堂,共商新阶段的人才培养大计,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更大的智慧!

闭幕式现场

西安翻译学院以近40年办学积淀为根基,连续四年搭建这一高端学术平台,彰显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论坛期间,学院展示的翻译技术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其“外国语·中国心”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全国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西译方案”。未来,西安翻译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技术赋能、学科交叉三大路径,携手各界构建兼具语言能力、文化自觉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生态,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会合影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