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日期: 2025-03-24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 点击数:

胡宇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前不久,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扎实推进行动。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经验来看,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既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更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支撑。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发强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就愈加突显。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源源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面临“卡脖子”问题,与世界科技强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根源在于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只有坚定不移地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才能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更多科技前沿领域实现并跑和领跑,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习主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的内涵,不仅在于培养个体能力,更在于使教育成为科技突破的“加速器”和人才涌流的“蓄水池”,以教育之强成就科技之强、人才之强。只有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引擎,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彰显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和力量。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必须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又要紧扣时代脉搏敢于闯新路出新招,奋力开拓教育事业新局面。

要办正确的教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偏离了这个“本”,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习主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保证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要办特色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一味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照猫画虎,是不可能把教育办好办成功的。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创新源泉。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应注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相统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凝结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课程体系与育人实践,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使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

要办现代的教育。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唯有紧扣时代脉搏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必须构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支撑的现代教育形态。在教学理念上,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纳入教学范畴,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以教育现代化筑牢创新之基、涵养人才之源。

持之以恒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要建立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评价体系,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使评价“指挥棒”精确校准育人目标,引领创新人才竞相涌现。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步构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责任闭环,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和管理效能,让教育在法与规中走好提质增效之路。要立足人口结构与现代化战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教育资源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流动。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育人根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把教师政治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典范。要加强教师能力培育,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加强整体联动一体推进。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多元教育主体力量,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走出一条从教育强到科技强、人才强的发展之路。要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健全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要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不断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要打通资源脉络,在新兴战略领域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名师课程、科研设施等优质资源跨域共享,让教育发展成果助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