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学习好使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日期: 2025-02-21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 点击数: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曲青山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纲要》的突出特点是:观点正确、忠实原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字精练、论述通畅,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也需要学术界、理论界对其进行系统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大众化表达,为全党全社会提供权威辅助读物。《纲要》正是根据全党全社会的这样一种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要以《纲要》的出版为契机,充分发挥《纲要》的权威辅助作用,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入。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是《纲要》在前言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前言是全书的总纲,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的统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这是党中央对这一思想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定位。

首先,《纲要》阐述了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的新课题,面对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任务,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呈现的新特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纲要》阐述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实践基础。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围绕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个领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党在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三,《纲要》阐述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树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是《纲要》在正文部分阐述的主要内容。正文是全书的主干和要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框架、思想体系进行了建构和叙述,对基本内容作出了详细而展开的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体”是指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用”是指涵盖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纲要》概括归纳的十二个方面,用纲和目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第二,“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两个结合”不仅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第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五,“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第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坚持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第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思想文化引领,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第八,“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掌握舆论主导权,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好时度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第九,“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第十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十二,“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这是《纲要》梳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是《纲要》在结束语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结束语是全书的收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了强调,对科学的学习内容提了要求,对学习对象和步骤作了安排部署,对学习成效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效能,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持之以恒学。“恒”就是坚持长期性和不间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项长期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不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充盈的博大文化情怀、展现的鲜明实践品格。

把握精髓学。“精髓”就是贯通理论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有深邃的观点、战略的谋划、科学的部署,还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管用的方法。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学习这一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把握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系统学。“系统”就是认识和掌握事物相互关联的整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它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学习这一思想,就要将其放在党的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学习,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来领会,全面系统把握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既准确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提法,又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全面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及时跟进学。“跟进”就是紧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品格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气象。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拓展,这一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要坚持及时跟进学,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

联系实际学。“实际”就是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在推动实践、指导实践中成熟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主动作为、多思多想,创造性提出贯彻落实措施,如此我们的学习成效就一定会“精神变物质”,转化为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