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日期: 2024-05-10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 点击数:

丰子义

文明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成了特定的文明。从历史上看,现代文明就是和现代社会发展或现代化相生相随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大潮,是伴随现代文明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都内含着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具体展现。而现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兴起与发展,又是近代以来出现的现代化引发和推动的。现代文明所确立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文化,并不是纯粹观念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由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具体运作所决定的。现代文明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现代文明与现代化就是这样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在互动中发展的。研究现代文明,自然需要立足现代化、关注现代化。

今天研究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坚实的文明支撑。尤其是伴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文明的问题更加突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而中国式现代化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现实土壤和巨大推动力量,使中华文明真正焕发出生机活力。这样的双向互动,确实使“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关键是实现“两个结合”。从史实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程大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正是在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开创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在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必须结合新的实际,继续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要突出“第二个结合”,不是说第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不包含文化因素,而是重在强调“第二个结合”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由于今天中国的具体实际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化的发展日益突出文化与文明问题,因而要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强“第二个结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它是针对今天中国发展的现实,将其作为重要目标任务凸显出来,并将其主题化的。

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过很多深刻论述。从其所论述的方法论来看,重要的是正确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问题。

“激活”与“充实”的关系

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宝库,内蕴着深厚的宝贵资源和优秀因子,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但是,这些资源和因子因其时代和环境的间隔,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文明因素。这就客观上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使其不再仅仅成为考古和文献研究的对象,而是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激活”,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这些资源和因子能够有效对接,而且可以将这些资源和因子拉回到现实生活,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激活”意味着开掘,这就是要对相关资源、因子进行深入研究、辨析,将其文化精华加以提炼、概括,以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文化成果一旦形成,便可“注入”马克思主义,其结果是“充实”马克思主义。因为这样的“注入”,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得到更为有效贯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丰厚的中华智慧滋养,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增强了巨大理论力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新的认识成果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也会不断调整、完善,最后不断得到“充实”。当然,“激活”后的成果,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充实,因为经由马克思主义的“激活”与“注入”,已经赋予原有资源与因子以新的内容,因而是一种新的充实与发展。

“激活”的方式,重要的是突出问题。这就要紧扣时代主题,聚焦现实问题,用现实问题及其解答“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与优秀因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现实问题,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么看待、解决的,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坚持和维护的,又有哪些是必须防范和避免的,由此给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智慧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回应各种现实问题中彰显其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恰恰是在回应、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中实现有机结合的。

“契合”与“结合”的关系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彼此又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契合性,包含着结合的可能性。但是,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环节,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统文明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文明相近的话语、箴言、观念等,但在其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又不能等量齐观。如古代的民本思想论述很多、资源颇丰,先秦时期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贵君轻”等之说,唐太宗李世民也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等。应当承认,这些观点明确显示了对民的关注,体现了对民的尊重,具有爱民、亲民的道德情怀,因而有其重要的人文价值。但是,严格说来,这些观点真正关注的重点是“舟”而不是“水”,是君而不是民。这与我们今天讲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有质的区别。因此,需要对这些观点加以辨别,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民本思想真正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契合变为真正的结合。

对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予以合理的理解和把握。创造性转化,主要是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换。实现现代转换,重要的是使传统文化面向现代、面向世界。现代文化本质上是开放性的、具有世界文明性质的文化,文化的现代性与世界性是内在一致的。现代文化是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使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相衔接,并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加以改造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这样,文化的纵向转换是以横向转换为中介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与发展,无疑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但任何文化传承都不会是对原有文化的简单延续或回复,而是包含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原有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意味着,结合实质上是融合。在这样的融合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难划出严格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属于马克思主义,而且属于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果,便是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样的文化生命体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精神支撑的,而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根”与“魂”的关系

在“第二个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魂脉和根脉是内在相通的。之所以相通,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理论特点上是相通的,都是关于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论域也非常广泛,但主题就是一个: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最高价值目标,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主要是突出人的问题,重点从伦理、道德维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共同特点,所以能够彼此相通。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的信念追求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另外,在看待人的方法上,二者也有共同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人。这些相通之处,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贯通的通道。

正由于魂脉与根脉内在相通,所以经过贯通,可以“一脉相通”。“一脉相通”就意味着两种脉不是各自孤立地跳动,而是道通为一、融为一体。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在“第二个结合”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结合”的必然要求。

“根”与“魂”贯通于“体”。这个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能丢弃了魂,也不能失去了根。丢弃了魂,就无方向引领;失去了根,就无土壤根基。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铸好魂、培好根。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雅讲席教授)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