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校教材建设如何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日期: 2024-10-10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育人的重要依据和载体,教材在文明传承发展中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教材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倾向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代际传递的方向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指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培根铸魂,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思想倾向上加强对青少年的塑造和引领;启智增慧,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递、思想的启迪、方法的引导,提高青少年在生活和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意识。显然,无论是培根铸魂还是启智增慧,都应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知识总结与概括,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教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类的教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成果的凝结。教材体系建设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关系。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用中国话语表达的关于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即用中华文脉发展出来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形式表达从中国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结论。在新时代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取得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树立在教材建设中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力求用反映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知识内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理论体系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高校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政治方向决定事业的性质,决定未来的愿景。可以说,政治方向是最突出的自主性。放弃自我立场、放弃自我主张,就不可能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产生与存在。在推进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人民立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和国家立场、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是体现文化自主的最为重要的标识。教材体系与知识体系一样,一旦丧失立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自主”性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论文、文章,如果教材中出现方向性问题,其影响更大,因为这种影响往往是对一代人的影响。因此,在教材建设中方向和导向问题更为重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守正创新,通过“两个结合”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壮大,让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成为中国教育的“普照的光”。

高校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必须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向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面向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教材体系建设同样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是基于自身实践的知识,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其结论应该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的逻辑归根结底必须服从实践的逻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材评价与社会科学的评价一样,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有的教材存在与实践脱节、落后于时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材不能立足实践有关。好的教材应该紧贴时代问题,紧跟实践步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清问题的实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只有基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成果、以鲜活的话语和凝练的形式回答这些问题的教材,才能得到青年人的青睐,也必定能够体现反映时代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

高校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必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明的“根脉”。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在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文化根基问题。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没有自身的文化根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定没有生命力。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解决中国本身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以他人完全不同的经验或结论解决自己的问题。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要根据中国的实践结果加以评价。无论如何,中国教材的话语、概念、术语和结构,应该基于中国实践,传承中华文脉,以中华文脉中孕育的术语表达时代问题,用中国人熟悉的话、能够听懂的话讲清楚应该讲清楚的问题。

高校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作用,做好中外各种思想和理论的转换器。一方面,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哲学、历史学等学科,要下大力气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也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也需要我们吸纳世界优秀知识成果,将“他在”吸收消化转变为“为我之在”。构建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不是回到过去的中国,而是面向未来的世界;不是只能讲中国的经验,而是能够吸纳世界文明的所有先进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只有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够去思考更加宏大的世界。在建设教材体系中,我们绝对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史,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全球大历史观和大文明观,从而有利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材建设工作始终紧扣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颁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投入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重点教材和读本,全面修订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对标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我们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让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充分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

首先,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律性研究。无论是培根铸魂还是启智增慧,都需要研究教材发展基本规律。教材建设有普遍规律,也因门类和学科的差异有特殊的规律,更有因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育人规律的差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同,必须用适合这个年龄段的话语和表达方式,才能够打动他们的心灵,否则可能会欲速不达,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关于教材基本规律的研究。目前看,教材基础理论研究是我们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气推动教材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教材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教材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筑牢教材建设的基础,取得久久为功的效果。

其次,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教材形态不断迭代升级。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塑造的,社会发展了,必定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而教育又必须前瞻性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材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基本遵循,也是帮助学生探索世界、激发认知兴趣的重要载体。教材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新升级,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创新教材形式和内容,提高教材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提高教材质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我们必须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材体系。

最后,进一步落实国家事权,加强和完善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教材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一方面,要完善教材编写、审核、出版、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培养一批熟悉教材建设规律、政治素质高、教育素养好的教材编写、审核和管理人才。好的教材必须实现话语转换,真正起到铸魂育人的功能,用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发展起来的自主知识体系塑造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韩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院长)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