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日下午,我校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市民大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长安”系列学术报告在此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古都学会和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西安翻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吸引了众多师生关注。特邀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萧正洪教授,以“中部的魅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秦岭文化的意义”为主题,为师生作了一场精彩学术报告。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师范大学及西安翻译学院相关领导和专家也出席此次活动。活动由副校长王利晓主持。
讲座伊始,王利晓代表学校及广大师生对萧正洪教授等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此次讲座的背景和意义。随后,萧正洪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引领听众走进了秦岭文化的深邃殿堂。
萧正洪教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南北差异,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展现了“中部的魅力”。此外,萧教授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秦岭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展示了秦岭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深远影响。从东汉时期“秦岭”名称的出现,到历代文献中对秦岭的描述,萧教授详细解读了秦岭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指出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还以其包容性和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共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接下来,萧正洪教授进一步从“从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探讨了秦岭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纵横空间性。他指出,秦岭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地理标志,不仅在空间上连接了南北,也在时间上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华夏文明到后来的多民族融合,秦岭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秦岭文化的深入探讨,萧教授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多样性,他呼吁大家更加重视秦岭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萧教授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纵横空间性,指出秦岭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秦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共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萧正洪教授的渊博学识和严谨治学态度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秦岭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西安翻译学院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市民大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贡献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萧正洪教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