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玲是西译留校生,至今已担任高校辅导员14年之久,目前就职于我校工程技术学院。与西译相伴相随近20年的她,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家庭,都与西译息息相关——西译上学、西译工作、爱人也是西译教职工,孩子也在西译上幼儿园......可以说,全家都是铁铁的西译粉儿。
这10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也让张春玲领悟到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独到见解,“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张春玲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她从两个层面解读了“爱”的深层涵义:首先,是对学校毫无保留的爱。“最忌讳的就是以局外人的态度贬损自己的学校”张春玲认为只有热爱学校,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才能脚踏实地做好教师这份职业。其次,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疫情期间,张春玲作为负责人与其他三位老师共同承担东五公寓886名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核酸检测组织、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学生矛盾排查、心理疏导工作……高强度的工作、繁忙的节奏,张春玲没有时间照管孩子,没有时间好好休息,狠心甩开身后撕心裂肺哭喊着找妈妈的5岁孩子,抱着行李一头扎进公寓,一住就是20多天。“每天视频孩子都会哭,哭着找我。但还是能听进话,我跟他讲大哥哥大姐姐需要妈妈之类的话,孩子就会慢慢稳定情绪。”坚强的张春玲说起儿子时显得无奈又愧疚。“他爸爸很支持我的工作,他一个人包揽了家里的一切。”说起对家人的担忧时,张春玲说:“学校对住在南区的家人照顾的很好,我很放心。”抗疫时期,学校对教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所有像张春玲一样坚守一线的员工能够安心冲锋陷阵而无后顾之忧。
张春玲怀着满腔热爱尽情工作着,这也赢得了学院对她的格外关心。在办理疫情期间工作出入证时学院只有4个名额,3个名额都给了授课教师,因为教师们网上备课授课,需要工作证回去筹备新学期课程。仅剩的一个出入证学院领导给了张春玲。当张春玲接到这个出入证时先是一怔,然后眼圈儿红了,“我当时都没有申请,名额太少,觉得学院里其他人也许更需要这个名额”。学院领导都知道她有两个孩子,而且小的才5岁多,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疫情期间没有时间陪伴,让她回去看看孩子,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点小安慰。最终,张春玲还是选择不回家,她深爱自己的孩子,可她更不放心住在这公寓里的886个孩子,“我的孩子还有爸爸陪在身边,我的学生现在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我想多陪伴一下他们,临近放假却不能回家,远隔千里见不到父母,疫情期间的他们,心里不好受。辅导员就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爱心,这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
张春玲就是这样,用坚韧和爱担起了高校辅导员的神圣职责。“关键时刻能够被学校和学生需要,我觉得是一种幸福。”朴实而高尚的她就是用这样一种心境,在寒来暑往的十余载,迎来过几千名西译新生,也欢送过几千名西译学子,如白驹过隙的岁月中,她依然是她,坚守着“爱生如子”的信念,与西译一起,铿锵有力地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耐心细致地梳理工作

给学生们发放防疫物资

带领志愿者进行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