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人物·故事

【西译师德标兵】让思政课成为"引力波":一位教师的教育场域革新实验——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楠

作者:鹿艳 编辑:王丽凤 来源:品牌传播部 发布:2025-09-03 点击量:

【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工作质量关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西安翻译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倡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爱育心,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育人本领。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恰是对我校育人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呼应。

多年来,西译教师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默默耕耘、厚德育人,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品牌传播部特别推出“师德标兵”专题报道,聚焦马楠、赵康、冯晓兰三位标兵的先进事迹。他们是我校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在教书育人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他们主动作为,思考并践行教育革新,在学校转型发展中贡献智慧。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共同为推动西译高质量发展、为民办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马楠,女,1984 年生,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自 2018 年从教,她主持参与 28 项教科研项目,涵盖教育部、陕西省等多级别项目。在《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 20 篇。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获奖:2021、2024 年获西安翻译学院思政课“大练兵”二等奖;2021 年获陕西党史界庆祝建党百年学术征文二等奖;2024 年获陕西省高校思政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征文二等奖 。


在西安翻译学院,有间特别的思政课堂,宛如穿透时空的“教育引力波”,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科思维火花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楠老师,凭借二十年光阴搭建起一座“红蓝融合”的智慧桥梁:黑板上,《共产党宣言》的墨迹与航天工程的代码轨迹交相辉映;讨论中,港珠澳大桥的沉管结构图与《资本论》的经典论述相互映照。当00后学子调试示波器的手指因感悟“家国情怀”而微微颤动,这间教室便悄然完成了从知识容器到精神加速器的华丽蜕变。


烛照杏坛:以德润心构筑价值灯塔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马楠老师深谙此道,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她以人生智慧为帆,助力学生辨析价值的取向与意义,树立正确坚定的价值观。

面对思想多元的00后工科生,马楠老师方法独特有效。她善于抓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大学生既好奇又困惑。马老师结合工科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如谈新能源汽车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科技创新、产业竞争等问题,从而理解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紧密相连。

同时,她注重运用对比事例进行正面教育。从生活中选取有对比意义的例子,分析对比人物价值观及后果,指出正确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行动。通过这些鲜活的对比,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此外,马楠老师积极开展问题讨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她巧妙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身价值观念。如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故事时,强调工程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专业的工程师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题,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价值观让学生深受触动,明白未来工作生活中应如何面对挑战、追求卓越。

西安翻译学院为马楠老师提供了极为广阔且包容的教学创新空间。学校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在这里,马楠老师能够毫无顾虑地将思政教育与工科知识大胆融合,不用担心因尝试新模式而受到限制。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平台,让马楠老师有机会与同行们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智汇长河:科教融合激荡创新涟漪

马楠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在科研领域也成果丰硕。她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在西安翻译学院转型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大力支持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马楠老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她将科研成果巧妙融入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科前沿和实际需求。传统教材有时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马楠老师通过引入科研成果,结合工科领域的发展动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思政理念,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不再觉得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而是能够从中感受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脉搏跳动。

同时,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案例讲解。从科研中选取真实生动事例,尤其是工科典型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些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得工科精神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如讲解工程项目时,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等问题,让大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马楠老师对西安翻译学院充满了感激之情。她深知,学校为教师们搭建的科研平台,让她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还定期组织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拓宽了她的科研视野,提升了科研能力。


信仰铸锚:红蓝融合锚定育人航向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在西安翻译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马楠老师将个人信仰与职业责任紧密结合,筑牢思政课教师的信仰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理想信念是思政课教师保持政治清醒、坚定政治立场、勇担育人重任的基石。马楠老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她深知只有自己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关爱,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教育的旅程中,最让马楠老师感动的,莫过于学生的反馈。多年毕业后的学生在遇到思想困惑时,仍会找她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一位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遇到团队合作和职业发展困惑,想起马老师的课堂教导,便主动联系她。马老师耐心倾听,结合团队精神和职业规划理念分析问题、提供建议。那一刻,马老师感受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这种成就感源于学生的信任依赖,责任感更加坚定了她在教育道路上勇敢前行的决心,在工科与思政融合教育探索中深耕。

西安翻译学院注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指标,激励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马老师表示,学校举措让她牢记育人使命,不敢懈怠。

2024年获批教育部项目让马楠老师非常有成就感。这是她坚持努力的回报,但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科研路上她遇到无数的困难挑战,学校始终是坚强后盾。如提供充足科研经费和良好实验条件,鼓励她大胆创新。这份成就感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支持付出的回报。

马楠老师在教学方面也屡获殊荣。她荣获2021、2024年西安翻译学院思政课“大练兵”二等奖,还荣获2021年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陕西党史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征文”二等奖,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做好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术研讨会征文二等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也是学校鼓励教学创新、重视教学成果的体现。学校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开展教学竞赛等方式,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马老师等提供了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


星河远航:三维融合擘画育人新篇

对于未来,马楠老师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教学上,她将继续筑牢理论根基,紧跟学科前沿和工科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明确研究方向,聚焦思政融合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西安翻译学院将继续为她提供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助力她在教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科研方面,她将提升综合素养,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秉持躬耕态度,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取得更多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学校将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为她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服务方面,她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她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社会,培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西安翻译学院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她提供广阔社会实践平台,让她回馈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马楠老师是西安翻译学院教育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她以坚守初心之姿育桃李,以铸魂育人之笔谱华章。西安翻译学院为老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鼓励创新、支持科研、重视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楠老师如鱼得水,不断成长与进步。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教育的壮丽篇章;她用自己的信仰和责任,培育着祖国的未来。她如同一座灯塔,在教育的海洋中为师生指引方向,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共同为西安翻译学院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