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深耕文化根脉 赋能创新传承——西安翻译学院“非遗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作者:马丽娟 来源:宣传部 发布:2025-07-03 点击量:

在全球化浪潮加速冲击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西安翻译学院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院(简称“非遗研究院”)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以“筑牢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脉”为使命担当,在短短两年间就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为陕西非遗保护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这支年轻的团队扎根三秦大地,通过系统化的保护传承体系,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使命引领:扛起非遗保护的时代重任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非遗研究院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清晰的发展定位。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通过激活非遗文化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挖掘当代价值推动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发展。这种全链条的非遗生态体系建设,不仅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

二、体系化建设:打造多维研究矩阵

依托西安翻译学院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非遗研究院创新性地设立了五大研究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架构:

1. 民间艺术非遗研究中心:聚焦陕西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 秦腔与地方戏研究中心:致力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

3. 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古村落建筑与文化研究

4. 书法理论研究中心: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

5. 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开发中心:探索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目前,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已覆盖陕西方言、地方戏曲、古村落建筑、书法艺术、民俗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工作机制上,研究院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另一方面整合校内专家资源,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这种“内外联动”的工作模式,既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持续动力。

三、跨学科突破:创新非遗研究范式

作为高校研究机构,非遗研究院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科研项目方面,研究院已获批10余项重要课题,其中包括:副省级课题4项:《子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绿水青山”:中国画史的秦岭生态图像谱系研究》《西安民俗文化——面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城乡融合视域下数智西安文产驱动城市更新路径研究》;重点课题4项:《陕西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陕西城乡融合与非遗资源互助发展的隐形动力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陕西仓颉传说的数字化研究》。

学术成果方面,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不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核心成果。代表性成果有,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数字人文背景下秦腔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一文,创新性地提出“数字场景重构”理论,为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思路。2025年于《云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数字赋能仓颉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一文,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仓颉文化的新契机。另一篇论文《非遗人才培养,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非遗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角度论述,从政策理解、文化修养、文化技能等交叉角度进行前沿性探索。

四、活态化传承: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双师型”人才梯队。目前团队拥有:专职研究人员32名,外聘学术顾问6位,工艺指导专家9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53%,博士学历占28%,实现了学术理论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

在育人实践方面,研究院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1. 基地建设:与仓颉庙、关中民俗博物馆等建立实践基地;

2. 在人才培养层面,研究院打造立体化育人模式:与仓颉庙、关中民俗博物馆等建立实践基地,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工艺大师入校互动;带动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三创赛等竞赛形式,先后获得省铜等丰富的荣誉成果;通过助理、实习等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基于科研成果、研究思维、科研方法等深入思政教学过程中,有效启蒙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学术意识。

2. 校园活动:持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工艺大师现场教学;

3. 田野实践:组织学生深入黄帝陵、仓颉庙及渭南、宝鸡等地非遗传承地研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创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产生了许多创新成果。

在社会服务方面,研究院与安塞县合作制作的民俗专题节目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取得5项著作权;出版2部专著;提交1份资政报告。通过“风土行歌”短视频号制作的50余期内容(单条最高点击量近8000次),以及持续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公益课堂,形成了非遗传播的社会良性循环。

研究院成立以来,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已经开展讲座二十余场,先后邀请十多位国内知名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座,比如《守正出新:近年来凤翔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与当代社会》《琴与诗歌同行》《戏文:一首人生的诗》《感受传统文化——发现身边的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鄠邑农民画与陕西非遗》《左琴右书:古琴与中国文化人》等专题讲座,为师生开拓了学术视野。同时,研究院还积极举办并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自研究院成立以来,曾举办“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并在民俗学年会、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等会上作主旨报告,既促进了学术交流,也提升了研究院的知名度。

五、前瞻布局:擘画非遗发展新蓝图

面向未来,非遗研究院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将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非遗研究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重点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探索非遗研究的新范式与新方法。

在人才引进方面,将重点聚焦于新兴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待遇与科研条件,充实机构的科研队伍,进而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从书斋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西安翻译学院非遗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耕三秦文化沃土,以科研创新赋能非遗传承,为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西译智慧”。这支高校非遗研究的新生力量,正在书写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精彩答卷。

非遗研究院承办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

文学与传媒学院与非遗研究院举办“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锋教授作专题讲座

剪纸艺术家张晓梅应邀作非遗专题讲座

由非遗研究院指导的学生作品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陕西赛区省级复赛中荣获一项银奖、一项铜奖

分享到: